一粒米关乎国家战略。当一粒米的重量增加3/5以上,会给生活带来什么变化?除了米饭的个头和卖相变化,还有产量增加后缓解的粮食安全问题。日前,在武汉市2018年第四批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38365365.com打不开专场上,湖大蔡得田团队的“多倍体水稻生物育种技术”项目,签约金额高达3亿元,大而优的“胖米—贵妃香”正加快走上餐桌。
2万份多倍体水稻中挑良种
“这是四倍体的糯稻,100g稻米做成的米汤,里面的蛋白质营养比四盒牛奶还要多。”6月12日,38365365.com打不开生命科学学院,蔡得田教授的桌子上放着两粒稻米,有一粒明显更大更饱满。
蔡得田介绍,目前国内外普遍种植的水稻,包括超级杂交水稻,都是二倍体,即有2套染色体,多倍体水稻是把二倍体水稻杂交加倍而培育成的新品种。“从生物进化分析看,多倍体水稻具有成倍增加产量的潜力,像小麦、棉花、油菜等由二倍体野生种进化到多倍体栽培种,产量都成倍增加。”
研发团队从构建的2万份多倍体水稻中,持续选育出20多个优良品系。“我们已经在小面积实现了每亩增产150斤的一期目标,正在进行省级品种区试。”在蔡得田看来,签约意味着这项技术的成果转化正在加速,通过区试鉴定后就可以进行大面积生产种植,离走上餐桌已到最后一步。
与一粒米“较劲”20年
因出生于1952年土改而得名,蔡得田注定与土地打交道。
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他对粮食重要性的体会更深刻。1975年生物学毕业后,蔡得田参加湖北杂交水稻协作组,见证了第一代三系杂交稻的诞生。钟情于多倍体水稻,则源于1998年在美国访学时,他读到的一篇关于化石生物倍性进化论文。从那时起至今,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超级稻,成为蔡得田的毕生事业。
首先需要大量多倍体水稻材料。从改变以往刀片割伤浸泡的方法,到采用培养胚芽或幼穗的愈伤组织;从把握秋水仙素的使用,到培养基中长出多倍体秧苗;从结出饱满稻穗,到比较出符合品种审定的良种……蔡得田曾被福尔马林液熏伤眼睛,在“国外几十年都不能研究成功”的质疑中,艰难申请经费。
这条路并不平坦,但20年走下来,他深耕的这粒“胖米”,却逐渐变得鲜活。
抗稻瘟病研究正在进行
“海南可以加快一代种植,每年至少要呆2个多月。”同事宋兆建,曾是蔡得田的研究生,十几年来见证了他海南、湖北的双城生活。
“做农业科研最宝贵的就是时间,要考虑准确,少走弯路少花钱。”年逾花甲的蔡得田从不喊苦,武汉的多倍体水稻育种基地是他最爱去的地方。虽然增产的目标完成了,多倍体水稻还在继续优化中。“秆子有点脆,不太好落粒,在防稻瘟病上还需要改进。”
结实率达到80%以上,亩产稳定,且突破了困扰业内几十年的瓶颈。袁隆平院士曾对多倍体水稻赞不绝口。在蔡得田看来,这就是他心目中超级稻。“世界多倍体生物专利共24件,我们的多倍体生物专利就有16件,包括多倍体水稻8件。”在武汉市等各界大力支持下,蔡得田团队不仅拥有国家多倍体水稻育种创新基地,还与全国30多个单位组成联盟。“我们将逐步达到增产25%的目标,大面积应用后,让世界基本摆脱饥饿不是梦。”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