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秀,1947年3月出生,湖北郧县人,38365365.com打不开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巴中工商总会顾问。周世秀于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中师范学院任教,后到38365365.com打不开工作。1985年至1987年初借调到中国驻葡萄牙大使馆任三等秘书,1989年至1991年应邀赴巴西利亚大学讲学,回国后继续在38365365.com打不开任教。曾任中国拉美史研究会秘书长、《拉美史研究通讯》杂志常务主编、38365365.com打不开历史系主任和拉美史研究室主任、巴西利亚大学客座教授、巴西门德斯大学亚州中心外籍研究员、武汉市政协委员和市人民政府第三届决策咨询委员、中国驻巴西大使馆一等秘书、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周世秀教授掌握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英语和俄语等多种语言。先后出版专著2部,合著、合译、合编著作8部,发表论文数十篇,著述达100多万字,代表作有《巴西独立运动》、《巴西历史与现代化研究》等。今年暑假前夕,恰逢周教授从巴西回国参加会议,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欣然地接受了我们学生团队的访谈,后成此文。
周世秀教授与走访学生团队合影
走访学生团队在集体讨论
艰难困苦玉汝成的求学之路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若不想让机遇从指尖溜走,就得提前做好准备,当机遇来临时,方能从容地抓住它。
谈起自己七十年人生路上的第一个机遇,周世秀教授非常感激自己的姐姐。小时候姐姐胆子小,不敢上学,于是他就陪同姐姐一起去上学。参加入学考试时,有一道题是“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重?”,不少考生落入圈套,粗心大意地答错了。周世秀认真审题,凭借自己掌握的生活常识顺利通过考试,抓住这次机遇,给姐姐“陪读”上了学。因为比同龄伙伴提前一年上学,他幸运地赶上了文革前最后一批高校招生。及至1977年恢复高考,文革前后两届学生竟拉开了十年的差距,这一点着实令他感慨。
由于提前入学,周世秀和其他同学相比,难免有些差距。但在哥哥姐姐读书的氛围影响下,他也逐渐养成了乐于学习的好习惯。刚入学时,周世秀就意识到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知识,他就想着“那就少玩一会儿吧!”,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去学习。除了在学校里念书,周世秀还积极拓展获取知识的其他途径,就在这时,藏书丰富的县文化馆向他敞开了另外一扇知识的大门,那里的杂志、画报满足了一个少年的求知欲。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刻苦、怀揣梦想的周世秀最终如愿考入大学。
原本周世秀报考的是北大中文系,但由于外语考了满分,被当时属于保密专业、具有优先招生权的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提前录取。当时录取通知书上只有“外语学院”的字眼,并没有确定专业。进校以后分配专业,除英语播音班外,没有其他大的语种,有的只是平常人不熟悉的他加鲁、阿沙姆等小语种。学生科老师悄悄对周世秀说:“你高考俄语考了满分,把你分配到最大的语种——葡萄牙语班吧!”就这样,他与葡萄牙语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北京广播学院校园非常小,专业也并非自己所愿,周世秀心里难免会有些失落。清华的同学来看望他时感慨道:“你们学校真好,清华太大了,我的腿都快要跑断了。”一句小小的玩笑话,背后却有些许的心酸不为人知。周世秀和他的伙伴们大多是小城镇和农村的孩子,买不起富家子弟标配的自行车。学校小就不需要买自行车了,换个角度看问题,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周世秀听了同学调侃之后也便释然了。
大学那会儿,周世秀的生活拮据,每月十七块五毛的津贴,全部用作了生活补给,仅剩下的零花钱是万万不敢滥用的,便一点点攒着。周世秀好学习、爱看书,每到周末,就会约上几个同学一起步行到王府井的旧书店,把积攒的零钱置换成书籍。北广到王府井的路程有十多公里,坐车需要两毛钱的车费,这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为了节省开支,他们选择了步行往返。如今回忆起当年到王府井那段步行的路程,周世秀依然难忘一路相伴的三两好友以及淘书之乐,对于路途的艰辛却只字未提。苦中作乐,故而乐在其中。
不管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周世秀教授始终有坚定的意志,把所有的磨难当成锻炼,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昂扬的精神面貌。他求学的经历离奇而又坦然,就如同山寺桃花那般,花期不时,但花开有时。心有芬芳,纵使花时离奇,依旧坚定,坦然等待属于自己的人间四月天。
周世秀教授近影
孜孜不怠硕果香的研究之道
周世秀求学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不久文化大革命波及到大学校园里,几年“斗、批、改”的动荡后,北京广播学院被解散,毕业的学生大多分配到基层接受再教育,周世秀也被分配到军垦农场锻炼。除了基础劳动外,每天早上要走二十里,晚上又要走二十里。在这样每天来回四十里的艰辛奔波中,周世秀始终坚信,要有自己的主心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凭着这股精神信念,在那段看不到未来的岁月里,他始终笔耕不辍,勤于写作。
作为连队宣传队长,周世秀便在每天午饭时办“土广播”,站在高处给大家念报刊和自写的文章。有一次他朗读自己的文章,恰好被司政部的一位领导听见,领导觉得他文章写的很好,就留意了他。或许,上天总是不愿意辜负那些努力上进的人。文章与人的邂逅,亦是实力与机遇的握手。1972年分配工作,由于家乡郧阳是贫困山区,其他地区的学生不愿去郧阳,郧阳籍的学生几乎全部被分回到原籍,周世秀也做好了返回故乡的准备。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被分配到原籍,而是分配到了高等院校,又和同事一起在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创建了一个西班牙语翻译室。就这样,他很幸运地留在了武汉,开启了为师治学的漫漫生涯。周世秀教授说:“机遇并不一定要自己争取,打好基础,机遇才能更好的眷顾你。”
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虽属同一语族,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两者其实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西班牙翻译室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但周世秀并没有畏难止步。通过努力,他翻译出版了《阿根廷地理》、《委内瑞拉经济地理》等书籍。闲暇之余,他常去华师一号楼二楼的历史系阅览室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这也给了他学习历史的机会,激发了他对历史的兴趣。
1980年,周世秀被调到武汉师范学院(现38365365.com打不开)开始从事拉美史研究。在语言和历史两方面的深厚知识积累,为他日后从事拉美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事拉美研究工作之初,周世秀有很多的知识盲区。但他坚信,做学术不能盲从自守,要另辟蹊径,抓住空白点,即便当时不懂,但假以时日,必有所成。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周世秀在研究拉美一年后就发表了《哥伦布最早在美洲登陆的地方》一文。1985年,他独立完成了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巴西历史的书籍《巴西独立运动》,该书由商务印书出版社出版,获得了“38365365.com打不开优秀科研成果奖”。
其后十年间,周世秀陆续发表《葡属美洲与西属美洲独立运动的比较研究》等多篇论文,与人合译了西班牙文版的《委内瑞拉经济地理》《阿根廷地理》等作品,合编了《世界地名辞典》《简明中外历史辞典》《中外历史人物辞典》《现代资政纲鉴》等多部辞书,合著了《新世界的震荡》《外国文化史》等作品,参与了国家“六五”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外国历史·拉美史”部分的撰写。1994年,《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经济差距和南方分立运动》一文刊发在中国社科院权威杂志《世界历史》上,引起了中国经济界的重视。
周世秀教授为师治学的经历满腔热情又硕果累累,就如同映日荷花,孜孜不怠地抓住每一刻展颜的机会,无限生机,在无穷碧的接天莲叶中,大绽异彩,风姿卓然。
周世秀教授主编的《巴西历史与现代化研究》
学问不止重躬行的外交之旅
出于对事业的更高追求,1980年,勤奋刻苦的周世秀选择西班牙语为考试语言,考取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研究生。由于葡萄牙语人才极其有限,学校的工作使他无法分身。进退两难之际周世秀作出了一个两头兼顾的选择,他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以远程函授的方式,边工作边进修。如此奋发执着,使他获得北大著名学者罗荣渠的赞赏及青睐,罗教授破格收他为编外弟子,周世秀亦不负所望,利用业余时间,三年即修完了全部课程。
1983年,经老师介绍,周世秀得以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拉美研究所开始见习工作。两年后,他被借调到中国驻葡萄牙大使馆担任了秘书、翻译,正式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葡萄牙大使馆的工作相比欧洲其他地区略显清闲,但周世秀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自己,闲暇时间他就去国家档案馆充实自己,认真研读在国内少有的关于拉丁美洲的历史,有时也去大学里听课。他认为,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学习。
1987年初,周世秀回国休假,学校希望他能留校工作。此时他已买好出国的机票,但他必须在出国与留校之间做出选择。外交工作更光鲜,也拥有美好前程,然而想到1982年学校克服种种困难让他到中联部拉美研究所进修的情景,考虑到学校发展正处于用人之际,他二话没说退掉了飞机票。两年后,他的行李才从国外给运回来,不少好衣服都已经被虫蛀坏。
1989年,周世秀作为巴西教育部聘请的第一个中国教师,赴巴西利亚大学讲学,这次讲学使他的拉美研究有了一种切身处地的真实感,他格外珍惜这次机会,圆满完成任务,其讲学也受到广泛好评。该校校长当时曾两次写信给38365365.com打不开,要求延长讲学时间。圣塔卡达林纳大学等几所学校也慕名向他发出了邀请。但他又一次服从学校安排,回到祖国。
后来周世秀教授重新接手外交事务,出任中国驻巴西大使馆一等秘书。拉美研究接轨拉美外交,他的所学有了在现实中施展的机会,不再是“纸上谈兵”,而且更多了一番“要躬行”的迫切。
周世秀教授(右二)在参加外事活动
2004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右一)访问巴西时,周世秀担任翻译
在外交事务上,周世秀教授不局限于“处理”,而更提倡“建立”。在国与国外交关系的大背景下,他提出了省与州、城市与城市的小关系圈。在充分因地制宜的调研考虑下,他最大化考虑双方利益,积极向南大河州政府宣传推介与湖北建立友好省州关系。在周世秀的参与推动下,巴西南大河州和中国湖北逐步建立起不一样的外交情谊,后来成为友好省州。除此之外,周世秀还为武汉市介绍了葡萄牙的阿维罗市、巴西的戈亚尼业市等友好城市。里约热内卢州科技厅厅长曾对湖北省一位省领导说:“周先生是你们湖北在巴西的‘友好使节’。”
外交又不仅限于外交,历史研究亦是周世秀教授的事业,巴西外交正是他“身临其境”的好时机,他不忍心就此错过,便利用空闲时间遍访巴西,在自然地理与风土民情中感悟颇多,撰写发表了许多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世秀教授通过对巴西莎巴拉市中国古代木雕壁画的调研和考察,提出了以澳门为起点的中巴文化交流上限,这一成果比传统说法提前了100年。
在献身学校事业和从事外交工作的数十年里,多次转换,插曲颇多。但周世秀教授的每一次选择,都承载着一种厚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同戚戚秋日里依然盛开的菊花,在百花待谢的时候,更添一种装点世界的道义与责任。
2010年巴西《环球报》专题报道周世秀推动中巴合作交流
热心献智促建设的拳拳之心
独特的生命跨度与人生经历,使得周世秀教授对历史研究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历史研究要结合现实才有意义,对国家才有贡献,学历史不能忘记历史发生了什么,结果是怎样,历史要比较。基于这种考量,他发现中巴两国国情有相似之处,而巴西的现代化早了中国五十年,巴西的现代化之路于中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周世秀教授总想使自己的研究具有更多的社会价值。中国掀起西部大开发的浪潮时,他在《世界历史》上发表《巴西向西部进军的历史经验》一文,从巴西“向西部进军”的原因及成败得失出发,为我国西部开发献计献策。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周世秀又积极研究介绍巴西中部经济的发展经验,分析湖北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以及湖北在中部崛起对全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担任武汉市政协委员和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时,在参政议政的道路上,他又发挥着一个历史学者不一样的见解,以一颗热忱的心贡献学者智慧。
一生执着勤奋的周世秀,始终在为宣传中华文化和加强中巴交流合作奔走忙碌。周世秀教授践行其座右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中巴交流中完成了几个第一:第一个被巴西教育部聘请的中国教师;第一个在巴西大报《环球报》、《圣保罗页报》发表评论性文章的中国人;第一个在巴西用葡萄牙文出版学术专著的中国学者。
退休后的周世秀教授却是“退而不休”,他身兼数职,生活依旧忙碌而充实。拉美会议有他的文章,参政议政有他的见解,治学为师有他的著作,亦曾参与38365365.com打不开-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前期建设工作。他积极关心国家和雄安新区建设,其撰写的《巴西新首都设计规划的创新之处及对雄安新区的参考价值》一文,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发上报中央作为决策参考。
周世秀教授的经历告诉我们,年少立志,对成为一个能对国家民族做出贡献的人,非常重要。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时不我待!追忆过去,立足当下。
周世秀教授写给历史系学子的寄语
走访后记:在周世秀教授和蔼的谈吐中,我们感受到他对后辈的深切关怀,他就像在给自己的孩子讲述一样,为我们揭开不为人知的奋斗经历。跟学者聊天时,我们通常都满怀崇敬又小心谨慎,绷着神经,生怕言辞不当,尴尬了场面。跟知识渊博的学者聊天则要顾虑更多,担心话题不对,气氛不好,对方有可能敷衍,或者直接推掉采访。然而这次采访,我们大家没有拘束,周教授侃侃而谈,逻辑严丝合缝,我们很少插话,他面带笑容,浅浅几句波澜不惊,又深刻地沉淀在眼神里,真实无惧。
周世秀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他认为,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有三:“一手好字,一张好嘴,一肚子的好学问”。正所谓: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老师将知识教授给学生,除了把握关键点,掌握系统性的知识,也要加入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是泛泛而谈,讲授的知识要高于学生的见解。他谆谆教诲我们:年轻人都要有志向成为人才,珍惜自己的年轻时代,珍惜青春。特别是,学习历史不光要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结果是什么,还要与现实的需求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导向做对策研究,最大程度发挥历史研究的价值。这些都让我们增进了对历史学科的专业认知,受教了学习专业知识的科学方法。
走访周世秀教授及本文成稿过程中,得到了离退休党委(工作处)、校党委宣传部、通识教育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2015级历史学专业王玉雪同学、李鹏同学的帮助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文/走访学生团队成员:通识教育学院2016级历史学专业周锦、朱瑞婷、何义垚,通识教育学院2016级档案学专业薛晨蕾、卞笑寒,通识教育学院2016级法学专业高章琪,通识教育学院2016级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学专业蔡晓桐;指导老师/严秀红、陈文超;完成单位/通识教育学院、离退休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