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卓群,男,1940年生,湖北武汉人,38365365.com打不开文学院中文系退休教授。教育部全国文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语言学会会员,曾任湖北省语言学会秘书长、会长。长期从事现代汉语教学、汉语研究与辞书编纂工作。
卢卓群参加编写的辞书、著作、教材有《汉语大字典》《汉语成语大词典》《文化语言学》《现代汉语教程》等多部,担任主编的有《学生常用成语词典》《学生标准字典》,与人合任副主编的有《毛泽东著作语言论析》。著作有《语法语汇问题论集》《汉语小论文写作初步》等。发表论文300余篇。
经历:求知任职 始终如一
1959年,卢卓群考入华中师大中文系。大一时由于对专业没有过深的探讨,卢卓群着重学习读书方法,找到五四、晚清时期的老一辈学人的读书和治学方法,做学习笔记。到二年级时,一位外国文学老师在和同学们聊天时指出,二年级的专业学习可以有所偏重,也就是从这时起,卢卓群逐渐偏向了自己一生的研究方向——汉语语言学。
一个偶然的机会和重要的转折,将长期以来潜心研究的卢卓群引到了漫长的学术研究道路上。那时,他带着“一”这个字在语句表达中有什么用法的问题前去请教华中师大教授、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时,收到了三个层次的解答:(1)基本用法;(2)关于“一”的用法还有哪些存在争论的语言点和值得思考的问题;(3)可以参考阅读哪些关于“一”用法的书籍和文章。
邢福义先生在青年教师中声望颇高,且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他引导学生不只拘泥于单一知识点的学习,而是着眼于整个语言体系的研究,邢先生与卢卓群只有五岁之差,这使得卢卓群更乐于向他请教。恩师思考问题的独到方式和缜密周全的思维逻辑深深镌刻在卢卓群的心中,从入学到1963年毕业,邢先生一直指导卢卓群的汉语学习,指导他完成了学术生涯的第一篇论文《说十百千万的组合》,并对其今后的治学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来的研究里,只要碰到关于文字用法的问题,卢卓群都会找邢福义教授指点迷津,并在学术、思想等领域与邢教授进行深层次的交流畅谈。他从为人处事、治学研究等方面全面了解了邢教授,感到由衷的敬佩。邢教授关于汉语语用的另辟蹊径的见解,使卢卓群对现代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最终笃定意志,选择汉语言文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1963年卢卓群从华中师大毕业后走入教育一线,担任中学的老师。在任职期间,他婉拒了诸多提拔的机会,因为他谦逊的学风和钻研的精神更适合潜心学术研究,而非出仕为官。
1975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中国要搞“三个大”,即:一个汉语大字典、一个汉语大词典、一个中国大百科全书。卢卓群因为多次在报刊发表文章而被武汉市委组织部上调到武汉师范学院语言研究室(现38365365.com打不开古籍研究所)参加《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
1980年卢卓群参与编撰《汉语大字典》。至1986年3月,《汉语大字典》由卢卓群等在内的川、鄂两省300多位专家、学者历经10余年编纂完成。随后,卢卓群又参与了研究所的集体科研项目《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学生五用词典》等。1991年,卢卓群教授进入湖大中文系工作,主要教授《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两门课程。在湖大任教期间,卢卓群教授开始研究大学生如何学习《现代汉语》等课程与汉语言专业论文的写作问题。
1993年卢卓群提出汉语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做到以研究带学习,把现代汉语学的更好更活更扎实为目标,在38365365.com打不开新闻学系开始实验。《汉语小论文写作初步》介绍了撰写优秀小论文的方法。卢教授是编写汉语小论文写作专书的第一人,这本书也已经在业界得到认可,并被作为教材在课内外使用。
2000年从湖大退休后,卢卓群教授没有选择清逸安稳的晚年生活,而是进入母校华中师大继续执教。他习惯站在三尺讲台上与学生畅聊古今、在饭桌上和学生谈天说地,笑称“在饭桌上解决问题”。
此外,卢教授1999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兼职给大一新生讲授“汉语小论文写作”课程,很多同学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小论文,部分论文公开发表。现任38365365.com打不开商学院副院长的毕胜回忆说,“卢老师当时住在湖大,每天坐着一个小时公交过来授课,一个字一个字修改我们的论文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会改动,有时一页改完就变成了两页。正是由于这样,到了大二我们明白了学写论文是怎么回事,大三每个人在杂志上都有文章发表。卢老师就是我们学术研究上的引路人。毕业十年聚会,全班一致要求一定要请到卢老师。”谈起卢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毕副院长说到,“这么多年过去,卢老师的教诲一直对我们现在的学习工作有着影响,让我一直向老教授学习认真付出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看齐,坚信要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还有永远不要觉得自己老了。”
从1963年从事教育事业以来,卢卓群教授53年青松未改。
治学:求实求真 锲而不舍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做学问是要讲究积累的,特别是语言这样一门讲究用事实说话的学科。唯厚积方能薄发,卢卓群教授把写作当成日常生活的调节剂,“长篇短篇暂且不论,发表与不发表也不做多的考虑,重要的是不要停下来,要去读去想去写,不让脑筋锈掉”。卢教授的文章就是在日常写作中累积灵感、反复修改而成的。
“自言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卢卓群教授对此深以为然,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倡导从实践中选材、从实践中发现、从实践中总结。他与普丽华老师合著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便是在这样的实践与积累中一步一步磨练出来的。他先是搜集了关于论文写作的二十多本书,认真研读并吸收其中关于学生写作的精华部分,并融入了自己的阐述。正文部分,多是他从实践中得出的感悟。经过实践检验,才知其是否恰如其分,是否有所长进。该书也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主打教材推出。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卢卓群教授不仅要求自己从实践中获取研究,而且引导学生从实践中选题,倡导学问为生活所用。其著作《汉语小论文写作初步》就旨在培养大学本科低年级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品格,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书也被多所高校列为课程教学教材或课外必读教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曾连载卢教授的小论文写作指导文章和他指导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相关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邢福义先生为《汉语小论文写作初步》欣然作序并评价此书作者为“好教师+好学者”。
卢卓群教授参编了《文化语言学》一书,其增订本入选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卢卓群教授与恩师邢福义合著的《毛泽东语言运用的群众性原则》载于《理论月刊》(1992年第五期),卢教授曾任《毛泽东论著语言论析》副主编,撰写论文集《语法语汇问题论集》,发表论文《论“动啊动啊”及其有关格式》《四字格成语的有形断裂》《毛泽东著作中成语连用的语义关系》《港台话中的“要”、“不要”和“要不要”》《“赴汤蹈火”的多面研究》《成语研究和成语词典的编纂》《汉语连词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点》《试论<引用语辞典>的价值和编纂特色》等总计300余篇。
卢卓群教授是中美国际合作课题“汉语语法发展史”的主要参加者之一,也是湖北省社科重点项目“邓小平著作中成语运用的情况考察和特点分析”及“汉语成语学研究”的主持人。他还主持多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探讨“如何培养大学低年级学生的研究能力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1993年9月至1998年8月进行了2轮教学研究的试验,1998年10月至2000年6月进行第3轮研究试验,摸索训练的方法,已有多名学生在《语文建设》《新闻与写作》《38365365.com打不开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武汉教育学院学报》《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中学语文》《学语文报》等刊物上发表汉语方面的文章。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我国出版界前辈陈原先生曾说,“编词典的工作不是人干的”。每个词的爬梳,都要反复考证,做到有据可依。由于时代的更替、文本的缺失、字音的流变等原因,大量的古汉语常用字今人已难以考证词源,于是产生了很多 “无头案”。若不想让它们在今人手里“断了头”,传不下去,就要追根溯源,考释查证。古文无标点,句读得靠自身理解,大字里面夹小字,批注密密麻麻一片,研究起来颇见功夫。
“语言学是得讲究证据的,他不是文艺学,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想象瑰丽,他就像打官司得一项一项地算清楚。”每个引用语的来源都进行了至少五遍的校对,为此卢教授的视力急剧下降,双眼共动过四次网脱复位手术。“每次手术把眼球拿出来,网膜复位后再放进去,人就像组装的”,他边拿着放大镜看采访材料边打趣说到。尽管如此他还是主编了《学生标准词典》,参编了《汉语大字典》《汉语成语大词典》等。
育人:狠抓创新 春风化雨
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卢卓群教授在人才培养的方面也倾注了不少的心血。他对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学生的每篇论文都会进行数次修改,大到论文的立意格局,小到每个词语的使用乃至标点符号,直到学生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卢卓群教授于1993年创新出汉语小论文的写作的选题、研究及其里程教育,他表示,“在文科领域小论文是最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包括一般写作能力在内的科研能力。一千多字的小论文,其作用不可小觑。”卢教授鼓励学生多寻他山之石,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提炼出自己的独特想法。他在教学和辅导学生写小论文的过程中,要求每人必过“三关”,即选题关、研究关、表达关。对于初学者,选题是第一头痛事,题目范围大了不行,观点陈旧也不行,必须有一定新意方可,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到头来还是无法成篇。可见,要写小论文,入门就不易。选题成功后,就要收集和整理材料。资料的来源很广,有书籍中的也有生活中的,有语言学的也有其他学科的。论文最重论证,资料必须既全面又有说服力,还须生成自己有新意的观点,否则一篇论文是经不起推敲、没有价值的。前两关难过,第三关也不易。经过分析整理、规划布局、提炼归纳的酝酿,一篇逻辑严密的小论文方能出炉。学生苦心经营的文章经过卢老师修改,有的会变得“面目全非”,上面红的杠杠,黑的圈圈,大片的叉叉,就像动了一次大手术。即使写得不错的,仍要数易其稿,力求更加完美。
正是在这样的磨练下,短短一年内自主参加小论文写作试验的40余名学生,已有31人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大小论文100多篇。连一向严谨的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都说:“这样的效果,是既令人高兴又令人惊异的。我相信,这批大学生的研究生命,起码已经提早了三年……”
卢卓群教授深入到学生群体中进行交流,发现当代大学生不擅长对问题深入深挖和透彻分析。他开始探索与琢磨,在课堂上积极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在餐厅里也常和同学们一起吃饭与同学们讨论问题。课余时间,卢卓群教授定期去图书馆借阅图书,悉心钻研。他强调“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大学带给一个人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获取,更是能力的锻炼和思维方式的培养。熟练使用各类工具书和自我查阅工具解决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学术研究没有现成的路,必须靠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一步一步向前跨越。对于带着问题前来求教的学生,卢教授不会直接将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启发他们多深入研究问题,并给予阅读建议,和他们一起研究。他经常告诫学生,治学需要大量的一手材料,将相同类型的书目放在一起对比阅读,有了广袤的视野再认真研究和分析,找出其中的不同点深入挖掘,这也正是所谓大胆质疑,细心求证。卢老师讲授的治学方法为学子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孜孜不倦地助力学生们的成长成才。得师如此,何其幸哉!
【走访后记】卢卓群教授给我们的印象是谦逊而低调的。从他的言辞中,我们能感悟到一份经历过风雨的淡然和谦和,那些岁月曾经带来的苦痛和荣誉在他的眼里仿佛都不值得一提。访谈中,卢教授幽默的言谈让我们消除了初次采访的紧张感,仿佛他就是邻家慈祥的老爷爷,正与我们自由地拉家常。
从求学华中师大到任教湖大,卢教授每一步都走得掷地有声,不会忘记他笑着说:“我哪有什么人生信条,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的洒脱;不会忘记他说“你们是湖大学生时关怀”的眼神;不会忘记他迈着步子端着一杯清茶来和我们交流的那些午后。我们的文字难以诠释全部,它仅代表几位大一新生对一位老学人的崇敬。我们所论也只是教授几个淡淡的剪影,远远无法将教授的事迹说全说尽。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我们相信卢卓群教授对于研究的这份执着、认真,会像薪火一样代代相传,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湖大学子。
本次走访与成稿的过程中,得到了文学院、离退休工作处和通识教育学院领导与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表达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陈昆鹏.金针度与栋梁材——卢卓群教授“研究性学习”教法教学纪实.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