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访学人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罗炽:诗通文史哲 易统道儒禅

作者:向圆篱、张聪智、陈彬、张亦轩;指导老师/段成   编辑:杜康    来源:通识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17/06/12

罗炽(1940.10—),武汉新洲人,38365365.com打不开哲学学院退休教授。1965年自武汉师范学院(38365365.com打不开前身)历史系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中国哲学史和中华文化传统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87年,罗炽在济南举行的首届海峡两岸易学研究会上提出了“中华易文化传统说”,衡定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华儒家文化传统说和道家文化传统说的公案。他认为,正是《周易》这部近五千言的文化原典,奠定了中华民族多种世界观的萌芽;奠定了中华民族把握世界的特色思维方式和以中和为最高道德的价值取向;奠定了中华汉语言文字特色和诗韵文化传统;奠定数千年以来的政权体制规模。因此,《周易》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开元奠基的作用。

罗炽认为,中华易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源分流一(易)——源易(一)流分(儒家易学、道家易学)——源分(儒、释、道之学)流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他还认为,易学在先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巫文化到《易传》的德文化和儒道的理文化发展过程;提出了《周易》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中和的论断;提出了《周易》是中国最早的糁入了吉、凶、悔、吝等占断辞的歌谣集的观点。与此相关联,他还提出了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论和先秦道学从老子到庄子到黄老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论。

这些创见,无疑是对文化传统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也因此奠定了罗炽在国学领域的学术地位。1991年,罗炽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光荣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罗炽教授的学术视野比较开阔,涉及传统文化的儒、释、道诸多领域,而作为大文科则又与文、史、哲相关联。因此他的研究成果覆盖面比较广,影响亦较大。“诗通文史哲,易统道儒禅”应该是其治学的主要特色。迄今为止,他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不下500万字,其中专著、合著、参著主编著作达20部,学术论文60余篇,多次被《中国哲学年鉴》、《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摘登。

罗炽教授的《中华易文化传统导论》曾获安阳国际易学会“红旗渠杯”一等奖;《中国哲学简史》曾被国内二十余所大学采作教材;《方以智评传》为国内第一部研究“中国大百科思想家”方以智的著作;他主编的《太平经译注》是第一部注释《太平经》的近百万字的著作;《中国德育思想史纲》则是第一部以易文化传统统纲的中华德育思想史著作;主编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华夏版)亦是最早被国外购买版权的著作。

罗炽曾担任湖大原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8365365.com打不开学报》常务副主编。社会兼职殊多,如国际易学联合会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湖北省周易学会顾问,湖北省诗词学会、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武汉诗联学会副会长等。他笑言:“名可名,非常名”,这些都是浮云,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扎实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人类社会留下一点真实有益的东西。

不忘初心,求知若渴游书海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罗炽教授“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

罗炽生于日寇侵华年代,父亲早逝于战乱流离中。后随母亲客寓舅父家,四岁半便上私塾。他说:“我的求学之路启蒙于唐诗,四年的私塾学习经历对我的兴趣培养十分有益。”从那时起,“文学”这颗种子便在内心悄悄萌芽。

中学时期,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实践总是多于具体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罗炽对于文学的热情分毫未减,不仅坚持阅读和背诵各类文史经典,还注重将自己的文学特长运用于创作实践。比如在大跃进、兴修水利勤工俭学的年代,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打夯歌词和旧体诗词,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1961年,在国家经济困难、招生指标压缩的情况下,罗炽考入武汉师范学院历史系。这与他热衷于文学创作的理想还是有些许出入,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本着文史不分家的态度,旋即安下心来,调整心态,跋涉于史海书山。那年适逢国内许多名师大家齐聚武汉高校讲学,作为年轻学子,罗炽不但开了眼界、长了知识,而且也领悟了一些治史方法。四年里,他读了许多史学原典、论著,做了很多笔记卡片。在自己的求学问道之路上迈出了由文学爱好转向钻研历史的坚实一步,完成了第一次华丽的转身。

在哲学的浩瀚书海里面,许多人是一开始就沉溺于其中的,还有一些人则是“半路出家”,罗炽属于后者。那么他与哲学之缘从何而来呢?大学毕业后,他被挑选留校在马列主义教研室从事哲学教学研究。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从那时候起,罗炽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哲学著作。一方面,要调整方向,努力适应从形象思维领域向理论思维领域的转换;另一方面,要想做好传道授业的工作,自身还需阅读大量的哲学原著来提升理论素养,他是从攻读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始,逐渐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对于哲学的研究也渐入佳境。然而,对于文史的爱好,罗炽始终没有忘怀,在“文革”的十年间,他的阅读范围扩展到中外文化名著,还为陶冶情操自修了国画和油画。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当罗炽在哲学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时,国家恢复招生,马列主义教研室准备过渡到政教系,要开设中哲史课程。他有幸参与由教育部高教司主持,武大、南开、武汉师院等九所院校合作,萧萐父、李锦全教授主编的全国综合性大学统一教材《中国哲学史》的编撰工作,并承担了先秦两章的撰写和汉至唐部分的统稿任务。正是这段经历,使得最开始爱好文学、学习历史的罗炽意识到了哲学的价值与意义。他拜访名师,虚心求教,下定决心对哲学做更为深入的探索,完成了求学问道路上第二次华丽的转身。

对于中国早期哲学史的熟悉使得罗炽就近从中国哲学着手开始研究中华文化传统学问题,并逐渐向易学、佛道哲学延伸,其独著的《中国哲学简史》由展望出版社出版并被全国27所师范院校自发采用作为教材,该书还获得了38365365.com打不开优秀成果一等奖,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随着在这一领域的深耕,罗炽教授编著的《中华易文化传统导论》、《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方以智评传》、《中国德育思想史纲》、《易学与人文》、《中国伦理学》、《经学与长江文化》等一批著作陆续出版,学术影响日渐扩大。

“不同的环境要学会适应,要学会思考,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取向。”罗炽教授用这句话对自己的求学问道之路进行了小结,同时用两个“结合”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第一个“结合”侧重于对求学经历的感悟,即“文史哲结合”;第二个“结合”侧重于对学术研究的追寻,即“儒释道之学结合”。两个“结合”相对独立,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育人子弟,心心相系乃大家

在读书方面,罗炽教授提倡大家一定要静下心来像南宋哲学家陆九渊那样,优游读书,具有剥落功夫,如同剥笋,了解前人学术思想的精髓。要做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没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一切便都是空谈,犹如镜中花、水中月。罗教授是这么说的,本人也正是这么做的。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研究者,谈到中国文化的经典名句,罗炽教授总能够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有着良好的文献功底,艰深晦涩的诸子百家,他也能够娓娓道来。这一切得益于他在年幼时所经历过的私塾教育。罗教授说尽管他的读书经历可能无法复制,但是要尽力做到博览群书,读好书。

另外,读书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要能“读进去、跳出来”;读书时要善疑,还要善于思考,勤于记录。相比于现今的网络收集资料方法,罗教授所使用的还是一种手工的学术卡片形式。他的学术文章也主要以手稿为主,每次书写完成后,由学生进行整理。他平常看书阅读的所感所想,还有了解到的知识信息,甚至偶然得到的诗词妙句都会手写记录到一张张的小卡片上,待需要时加以整合。勤动笔墨巧读书——罗炽教授身上充分体现了老一代学人严谨的治学品质。

在传道授业方面,罗教授也是一个言传身教的大家典范。他对自己的学生一直是寄予了厚望的,其宽厚平和、不吝指教、倾囊而授和对学术交流的毫无保留,都只是希望后辈学生能够不断地超越前人。他强调要学会不断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批判的本义就是一分为二,就是分析。尤其是对于前人的学术成果要抱有严谨的态度,正如王夫之所说的批判方法,“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看待前辈,要用历史主义的眼光,不要站在现今时代的制高点上去指责前辈学术上的局限性。学术研究的价值要“百年以后论身价”,真正的学术必然是对前人以继承,给后人以启发,是经得住历史和时间的检验的。

教学方式上,罗炽教授也结合自身的特长做出一些创新。比如在教学中不时引用一些贴切的古诗词阐明观点,有时会采用“摇头晃脑”的方式吟唱古代的经典诗词。这种方式既活跃了课堂,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炽教授的学生马建强、王扬名等用电脑刻录软件,分三次将罗教授吟唱的100多首诗词进行了录音整理,留下了一份宝贵资料。

在学术交流方面,要谦虚诚恳。罗教授说每一次学术交流都是很重要的学习机会,可以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学术爱好者,彼此交换学术思想,在讨论中共同进步。他特别珍视博士论文评审和答辩,把评审论文看作是弥补自身不足的良好机会。同时借此还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他的评语认真准确,绝无敷衍,得到相关单位和导师的好评。

罗炽教授在为人方面也是极具大家风范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在学术上孜孜不倦,不断取得成就却又保持一颗平常心,淡泊名利。真正的学者必然是为了求真而进行学术研究,非以学术谋名利,罗教授即如是。这种精神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罗教授说,学问无捷径,希望大家在对待学术时,要有一种“坐得住”的精神,能够甘于平淡,耐住寂寞,真正的做到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每次来到家中拜访,看到的都是罗老师端坐在书房。为此,师母经常劝他多多运动,还把家中洗碗的工作安排给他。”“罗老师过得并不枯燥,除了参加社会上的诗词活动外,他还自创了一套保健按摩功,每天早晨做一遍,几十年如一日。”经常向恩师请教,并帮助整理资料的学生马建强如是说。罗教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的诠释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之道。

罗教授在退休后仍然心系学术,希望自己能够发挥余热,为后辈多做贡献,这正是一代治学大家的真实写照。如今他虽已退出了教学一线,但仍奋斗在学术的前言。自从退休起,罗教授便开始了注疏“三玄”(《周易》、《老子》、《庄子》)的计划,目前《周易》四十万字已经接近完成。除此之外,便是他历年的文章文集和他的诗词整理。他的《羡云居诗词选》正在出版社出版中。

平心静气,诗词爱好见情趣

除去哲学史方面,罗炽教授的爱好就是诗词对联了。他在诗词评论和创作方面也获得了好评,尤其古诗词吟咏,几乎是绝版,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公认为湖北吟咏界的专家。

谈及如何与诗词结缘并取得成就时,罗教授表示,原本以唐诗发蒙,后来又长期研究传统文化,使自己逐渐培养起对于诗词的爱好和兴趣,至于成就反倒是并未放在心上,只能算是一点点小补缀,不值一哂。说的有调侃意味,更多的则是谦虚。于他而言,诗词虽然只是业余雅嗜,但细细品味他所创作的诗词,我们却能感受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志趣与情怀。罗教授爱竹,诗词之中也常咏竹,其实是借竹言志。这从他的《咏竹四律》中的两首可以看出:

(一)

劲节迎风舞,虚心未折腰。不因秋色老,常显四时娇。

霁月留情远,彤云寄意遥。莫辞耕砚苦,前路正迢迢。

(二)

凤尾摇云碧,虬根据地雄。垂杆钓渭水,掷杖化青龙。

作简能传史,张弓可建功。超然人我外,枝舞往来风。

这两首诗都是写竹起兴,通过对竹子形态、特征、功用的描绘,实际是抒发诗人“莫辞耕砚苦”、“超然人我外”的志趣。罗教授的诗词中还充满哲思和人生感悟。比如在《执教三十周年感赋》中罗教授写到:“育李栽桃信有方,拿云心事少年狂。鬓边已是星星雪,纸上传灯有几章?”从中可以看到一位杏坛老教授对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自信,也看到了他对年轻时心怀干云的感慨,更可以看到经历三十年学术生涯后,鬓角斑斑时他对自己“纸上传灯”的著述事业的内省。诗中学人的志趣、心胸和寄托一一呈现。

罗教授的记游、写景的诗词也颇富生气,读来令人神往,比如这首《水调歌头·漓江记游》:

携得漓江水,来看桂林山,潺湲清流漾漾,曲曲送游船。两岸青峰叠叠,更有修篁曳曳,绿幕拥江干。峰头驰骏马,壁上涌飞泉。

山裹雾,云缭日,水藏天。一径逶迤何似?疑入武陵源。我欲登高歌啸,又恐黄牛峡上,惊动小歌仙。且莫疏狂甚,行路应嗟难!

开篇一句“携得漓江水,来看桂林山”气势十足,也一下子将美丽的桂林山水拉来眼前,让人回味无穷。

谈及当今社会浮躁不安,急功近利风气盛行,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罗教授认为首先我们应当端正态度,专心于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汲汲于名利,为名利所驱使,迷失自我。其次,传统文化是很有价值的,即使是在今天,其时代价值仍是不可忽视。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正确看待其合理性,既不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肆意批判,也不可盲目迷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与价值。

 

【走访后记】从文学、历史跨越到哲学并非易事,但我们从罗炽教授身上看到了一名学者的锲而不舍、不忘初心;也看到了一名教师站稳三尺讲台,注重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的育人风范;更看到了一名诗人从容入世、清淡出尘的宁静致远、飘然洒脱。

采访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罗教授虽已年逾古稀,但是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对自己的“三玄”著述计划信心满满,这些对我们都有很深的触动。

本次走访及成稿,得到了哲学学院、离退休处和通识教育学院等有关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湖大微博

湖大微信

湖大官网

    版权所有?38365365.com打不开 2016 38365365.com打不开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    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