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访学人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张洪涛: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化学专家

作者:通识教育学院李若瑾、王晨旭、毛维杨、沈昕 指导老师/姚凯彬   编辑:杜康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27

张洪涛,1942年2月出生,38365365.com打不开化学化工学院退休教授。曾任38365365.com打不开化学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武汉粘接学会秘书长,《胶体聚合物》杂志副主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胶粘剂、涂料化学、精细化工、有机合成及化学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赴美国Akron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10年晋升为技术二级,即二级教授。

主持国家重点攻关项目2个,国家自然科学攻关项目3个,省级科研项目7个,在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有30余篇被SCI或EA收录,其中20余篇获省、市及学校优秀论文奖,5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级、省级奖项。编写出版有化学类著作《乳液聚合新技术及应用》《聚合物胶乳配方与应用》《胶粘剂助剂手册》等6部。

厚积薄发的求学路

1960年,19岁的张洪涛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却在三年自然灾害、大学生上山下乡活动等不利因素的阻碍下,历经6年的学习,于1966年毕业。回忆起艰辛的大学时光,张教授说道:“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老师学生每天的温饱都是问题,那时候我们每天只能上半天的课。”大部分时间交由自己支配,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

上世纪60年代,农林类专业炙手可热,而在化学、高分子材料领域,国内的技术几近空白,想要自学却苦于没有资源。“当时我们想尽办法才能找到几本化学类杂志,这些杂志大部分都是国外出版的英文杂志。”张洪涛教授说道,“现在你们从小学习英语,但我们从小开始学的是俄文。看化学期刊时,语言对我们来说是个大难关,英语都是后来自己边看书边查字典学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我学的是哑巴英语,只会写不会念。”把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作为基础,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给自己充电,是一个科研类学生应有的素养。张洪涛回忆说,在武大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掌握了化学学习应具备的“三基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他说,如果把知识比喻成建造楼房,大学学来的知识相当于是根基,它是最简单最基础的,虽然仅仅只局限于它是远远不够的。但作为根基,它对今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就像大楼的根基打不牢,再华丽的装饰也只是华而不实。

科研服务生产一线

谈起工作经历,张洪涛教授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祖国的大江南北几乎处处留有他的足迹——甘肃、湖南、北京、武汉等省市的国家石油基地他都去过。“其实我就是个工人。”张教授这样评价自己。搞科研,能把学到的东西更好的指导生产生活,便利百姓,是科研存在的最大意义。因此,只有接近生产第一线才能更明了的掌握科研方向。

从参加工作至退休,张洪涛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科研第一线。1976年,他带领小组,主持国家“五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五硫化二磷深液下投料工艺研究”;1978年主持武汉市科委“非镣金属阳极开发研究”;1981年参加葛化集团“三氯氰尿酸的合成及应用研究”并于1986年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TGIC中试”于1994年通过省教委鉴定;1986年参加并负责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织物印花胶基础研究及新产品开发”课题;1994年参加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氧化还原低温引发微乳液聚合机理的研究;同年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功能性复合聚合物乳液研究”;1997年主持省教委97重点攻关项目“PUA复合乳液织物涂层剂”;1998年研究超浓乳液制造IPN粉状树脂;1999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浓乳液聚合机理的研究;2001年,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微米级聚合物均球的合成及性能研究;200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氧化还原低温引发超浓乳液薄层聚合及成型一体化的研究。另外,还与工厂合作负责多项产品的开发研究。

“工厂,对于我来说,永远都是科研第一线,生产的原动力。”张洪涛教授这样说道。其中他参与研究的“织物印花胶”项目年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重大科技成就奖,同时该项研究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研究所著论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张教授还不忘给自己不断“充电”:国际权威的CA化学杂志,他一本不落全都仔细研读过,“我们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谈及长期奔波的生活感受时,张教授笑着说:“个人需求要服从国家需求!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更好的建设国家。”他坦言,这么多年各个工厂学习考察的经历,正是自己技能增长最快的阶段——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退而不休笔耕不辍

退休后的生活是不是会轻松很多?说起自己的退休生活,张洪涛教授略有些腼腆的笑了:“哪有什么业余爱好啊,就想着能把自己知道的这点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

张洪涛的妻子黄锦霞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研究领域,志同道合的两人退休后便商量着一起出书,把自己的知识与心得感悟分享给更多的人,为后继者研究提供便利。从2007年开始,两人前后合作编写出版了六本化学类书籍:《乳液聚合新技术及应用》(2007年)、《聚合物胶乳配方与应用》(2008年)、《绿色涂料配方精选》(2010年)、《水性树脂制备及应用》(2011年)、《涂料配方设计与应用》(2013年)、《胶粘剂助剂手册》(2014年)。

谈起这么多年来马不停蹄地科研、著书,张教授总结,能支撑自己一路走来的其实就是一股劲头,一股认准一个目标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毅力。抓住一个方向后,就要专注于这个领域然后放眼于世界,掌握国内外的学术动态,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也唯有这样,才能在学术的道路上找到方向,不会迷失自我。

悉心家庭与国事

张洪涛教授也是“暖男”一枚。言谈话语间,张教授时不时会流露出的对妻子的关心与照顾。说起两人的经历,他有些羞涩,“时机很凑巧,我们是大学同学,参加工作后虽然分开了,但兜兜转转的我又跟她来到了同一个地方,也许是一种缘分吧。”

退休后的合作著书也是和谐生活的小缩影。回忆起出书的这段经历,张教授说:“几乎是每年一本书的频率。工作强度对于我们两个老年人来说强度的确是很大,老伴的身体状况本身就不是太好,所以2014年出完第六本书后,我们决定是时候该停一停脚步留点时间给生活了。”

不仅在生活中对家庭悉心照顾,张教授对于国事也很是关心,《人民日报》刊登的新闻他每天每篇都会精读。在和大学生交谈时,他经常拿国际局势与国内局势作比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意识,他也会经常拿国内政策向学生解读——反腐和扶贫政策是真正的惠民政策,因此当今社会是最好的时代,以此劝诫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尽可能汲取正能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增强本领,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走访后记】初次见到张洪涛教授时,天气有些微凉。他衣着有些单薄,话语却十分铿锵有力,手中的《人民日报》格外的引人注目。不论走到哪里,不论电子多发达,都代替不了报纸给人的真实感。交谈中,我们发现张教授是个及其低调、严谨且正能量十足的人。他的谦逊首先体现在他对于自己累累学术成果看的云淡风轻,总在说“最后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名堂”,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做科研过程中的感受与心得。

张教授的严谨同样体现在他对于学术的那份专注,或者说是执念。那种为了一个目标可以坐穿冷板凳的精神。他强调,学习不能一味的盲目的接受别人的思想,学习重要的是去思考,看看同样的事情我有没有什么新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收获。同时,“对待学术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找准一个目标就认准这个目标,做到极致才是学者应有的素养”。

张教授的正能量体现在那份强大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国内外的形势,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他矢志不渝地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散发的活力,坚持着个人需求服从于国家需求,始终以国事为重的观念。他对待学术和生活的精神深深的鼓舞着我们,也让我们更加明白大学生活的意义与自己的奋斗方向。我们团队深感此次走访不虚此行。

走访张洪涛教授及本文成稿过程中,得到了通识教育学院、离退休党委(工作处)、化学化工学院等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湖大微博

湖大微信

湖大官网

    版权所有?38365365.com打不开 2016 38365365.com打不开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    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