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往译中英文,达观笑谈古今闻。
一尺日报门旁放,七旬教授仪表堂。
——题记
吕志鲁,1944年9月生,湖北武汉人,38365365.com打不开外国语学院退休教授。武汉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储备译员及在澳大利亚南昆大学任教。1971-2005年任教于38365365.com打不开,历任高年级教研室主任、外语系副主任、外语学院副院长等职务,学术专长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英汉语法对比、诗歌翻译研究。一生著书6部,完成科研项目2项,在《中国翻译》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代表作有《英汉语法对比分析》、《英语爱情名诗选译》等,对相关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年少:怀揣文学心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炸开了家门旁的储油罐,暗夜中顿时火光冲天。我的父亲就出生在1911年10月10日晚硝烟弥漫的汉口,故取名为吕兵。”访谈开始,吕志鲁教授首先回忆起了自己的父亲。这一声炮响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腐朽的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反抗与摧毁。动乱且复杂的时代背景也深深影响了幼时的吕志鲁,在他出生前,武昌已是中西兼容、洋人霸凌的地界儿。《马关条约》等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外国人在武汉办厂经商变得合法化。
来来往往的外国船只货轮不断穿行在长江上,祖祖辈辈劳作于江滩旁的船工、早起摆摊的老大娘都讲着一口不很地道的英语。吕志鲁的童年就在普通话、方言和英语交织的语言环境里度过,自小就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也为他之后的外语学习打下了基础。
吕志鲁的兄长是搞无线电的,他希望吕志鲁也学工科,鼓捣一些矿石收音机,装半导体收音机,单回路双回路等。兄长教导他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吕志鲁仍坚持学文,说自己没兴趣学理,强求也不行,兄长却回了一句“兴趣可以培养的”。最后吕志鲁仍然坚持初心,第一志愿报考了武汉大学的文学系。
1963年中苏关系破裂,全国学俄语的热浪褪去,英语成为了新宠,以往教俄语的老师的纷纷“转行”改教英语。“我的高中很特殊且很罕见地开设了英语课程。当时国内英语人才极其短缺,武大招生办的老师了解到我学过英语,就直接将我安排在了外国语学院英国语言专业学习。我本身就喜欢文学,学学外国文学也是不错的选择。”由此,吕志鲁在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了英语文学的学习。
大学:学贯中英语
“当时学习英语的人很少,武汉大学两个班就只有48个人。学校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宿舍都安装了喇叭,广播里每天定时播放英语听力,我们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学习英语。”吕志鲁教授饶有兴致地回忆起自己大学时的听力训练学习。他认为,学英语首先要树立起信心与勇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记诵就有促进作用。“那时我们学英语都遵从一个原则:No English,No answer。所以当时的生活环境就是逼着去练习,循序渐进,增强学习自信心。”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处于政治动荡的年代,在上大学的吕志鲁也经历了一些波折。1963年,刚上大学不久的青年就被当做国家干部,由省委干部带头下到乡里搞“四清运动”,专业学习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吕志鲁去了一个学期后,1965-1966年开始在搞“文化运动”了,一直到1968年毕业直接安排在广东汕头的部队里接受改造,三年后至1971年才得以回乡任教。但吕志鲁始终没有放下英语学习和练习,“因为外语毕竟不是长期使用的语言,如果放任不去巩固,曾经下的再大的苦功夫,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
针对英语口语学习,吕志鲁教授认为,必须肯下苦功夫,敢啃硬骨头,一天也不能懈怠,日积月累下来才能收效。在大学里,他随时随地记颂单词句子,阅读速度越快,就读的越多,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想说好一口地道的英语,还必须多听敢说。”他认为,要学就要学地道的口语,包括神态和语速,讲起来就要讲地道的英语,这就同时要求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天资与幼年时期环境的熏陶外,吕志鲁更看重后天的勤奋努力。
当年在武汉大学最珍贵的圣地是图书馆,那里有浩瀚独有的藏书典籍,为吕志鲁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他随时随地,边看边记,如此下来,终于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治学:坚守译者心
吕志鲁教授一生研究涉及语言学、外国文学等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系。“翻译学方面有很多争议的东西。我的观点和很多人的观点都不一样。翻译方面,我不赞同逐字逐句的翻译,要切合背景整体翻译,曾经有些人将‘like stone’直译为‘像一块石头’,而我坚持把它翻译为‘坚如磐石’。”翻译译文亦译心,此刻吕教授双眸坚定,我们看到了一代文学气质的翻译宗师内心的坚守。
在语法学的研究方面,吕志鲁教授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有很多语言学家却认为,形式就是形式,内容就是内容,泾渭分明。但吕教授认为,现代汉语语法没有英语语法那样简单,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最好将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而其中的内容也只有得到一定的拓展才能起到顶梁柱作用。
在治学科研方面,吕教授始终秉持思辨态度和怀疑精神,本着“没有任何真理是颠扑不破的”理念去搞科研,以自己的眼光、能力和胆量,走自己的路,敢于向公理和权威挑战。他坚持认为,要在自己搞懂的情况下,还可以让他人看懂,要说出他人想说却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说出来的话。“比如有一次我把《皇帝的新衣》用诗歌的方式翻译呈现了出来,不同的文体,它呈现的主题就比较鲜明了。后来就有人和我说,呀!这个方式我也想到了,只是你比我先写出来了。”
在生活中,吕志鲁教授只要有想法,就大胆把它写出来,敢于尝试难题,用他的思维分享出来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他非常尊重有才华的人,曾经去听很多其他专业优秀教授讲课,从他们的思维找到灵感和启发,从而为自身科研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正是因为这种不走寻常路的探究精神和态度,吕志鲁教授在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时独树一帜,取得累累硕果。
教学:创新求真理
在长达31年的教学生涯里,吕志鲁教授不仅带了一届届湖大的学子学习英语,搞科研项目,还教了不少外国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吕志鲁教授从部队当兵回来后就被派任在38365365.com打不开当讲师。后来去了澳大利亚教学,澳洲自然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地广人稀。他与当地人交流也没有困难,教学时以教授身份授课,学生们思维也很活跃,爱问问题,但他还是不喜欢待在国外。一年后回国下飞机的一刻,吕教授就闻到了本土芬芳的泥土气息,那时他就再也离不开这片钟爱的热土。在回国后直至2005年退休,他一直在38365365.com打不开任教。
吕教授的教学生涯中有很多让他感到自豪的学生,“不论他们是有天资或是后天培养,从他们发表的英文作品都能看出来他们在学习中有开拓性思维,这样的学生发展还是不错的,有的还在武大、华师当博导”。说到这里,吕教授脸上露出了欣慰而自豪的笑容。
吕教授说,“至于教外国人学中文,要想最大程度化解文化之间的分歧,就要求教师的英文底子必须稳打稳地扎实,可以做到用翔实的语言去营造特定的氛围,带入一定的情境,从而打破语言带来的障碍,让学生学起来毫不费力,老师教得也越来越带劲。”
【走访后记】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吕志鲁教授退休后很注重调节身体。他根据古书记载的养生之道练就了一套独门“气功”,通过调整呼吸方式,用小腹吐纳气流,长此以往,以前饱受困扰的胃病都解决了,退休至今甚至连感冒都没有患过。如今已到古稀之年的吕志鲁教授,力量虽然会减弱,但思维还是很活跃,与我们交谈显得神清气朗。
走访吕志鲁的过程轻松而愉快。面对我们青年学子,他认为新青年的想法独特,其创新能力不可预估,其前途亦不可限量。“我主张青年人敢于突破前人,坚守本心去铺就自己的锦绣前程。”吕教授如是说。谈及当今大学生如何学好英语口语,他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建议我们:在路上遇到了外国人,方便的话你们尽可以大胆地走上前去打招呼,即使英语说得不好,外国人也能听懂,他们是非常乐意与你们交谈的。吕教授对我们关怀备至,令人感动。
走访吕志鲁教授及本文成稿过程中,得到了离退休党委(工作处)、通识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等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达最衷心的感谢。
最后,我们走访团队集体为吕志鲁老师作诗一首:
良师益友,诲汝谆谆,笔墨湖大,纵横挥洒。
学贯中西,含英咀华,文史大雅,古今贯通。
焚膏继晷,旁搜远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心雄,其志嘉,其译雅,其情诚,吕志鲁是也。
附:《迷失的季节》 作者:吕志鲁
应时荷花满园绽放
鲜红雪白艳丽皎洁
忙乱了辛勤的蜜蜂
搅扰了悠闲的蜻蜓蝴蝶
凉爽的清风习习吹拂
芦苇花草起舞摇曳
和煦的阳光躲躲闪闪
温润的细雨停停歇歇
水边徜徉的秋仙子早早赶来助兴
林中盘桓的春姑娘迟迟不愿道别
慵懒的夏女神独自安眠
武汉沙湖迷失了季节